太仓市东林农场专业合作社

“四个一”生态循环东林模式

 

 
 

基本情况

 
 
 

 

太仓市东林农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位于江苏省太仓市东林村,采用“大承包、小包干”管理模式,有效管理全村耕地。以生态种养循环模式的产业链为基础,以秸秆饲料化增值利用为核心,构建“优质稻麦种植、秸秆饲料生产、肉羊生态养殖、羊粪制肥还田”的物质循环链,形成“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四个一”生态循环东林模式。多次承担、参与生态循环农业课题、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长三角油稻两熟区丰产增效的资源优化配置机理”“水旱轮作稻田丰产增效和环境友好耕作关键技术”,江苏省自主创新项目课题“现代‘草一羊一田’农牧循环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稻田控水对麦秸分解与稻田固碳减排效应的调控机制”等。

 

 

 
 

主要做法

 
 
 

 

配置农业基础设施

实现稻麦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工

 

集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地块、道路,修建沟渠,配置智能灌溉系统,使整个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与机械化生产相匹配。同时,围绕育秧机插、肥药管理、机械收获、低温烘干、大米加工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引进大中型拖拉机、高效植保施药机械等先进装备,建设现代化设施,推行社会化服务。建有工厂化水稻育秧中心1个、标准化机库2个、粮食烘干中心1个、日生产能力50吨大米加工厂1个。于2014年全面实现了从种子培育、幼苗生长、灌溉施肥、防病虫害,到收割加工、冷鲜储存、烘干包装等粮食生产加工全过程的机械化。合作社刚成立时1个工人管理50亩农田,现在每人可管理250亩农田。

 

 

应用化肥农药减量技术

 

常规施肥环节包括基肥、分蘖肥、返青肥、穗肥等,肥料用量大,费工费时。常规施肥采用的撒施方式,易造成养分流失,引起河流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采用“有机肥+缓控施肥+机械施用(侧深一次性施肥)”的施肥模式,减少化肥施用。采用“物理+生物+化学病虫害草综合防除”技术,利用杀虫灯、诱捕器减少害虫数量,用苏云金杆菌、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利用高地隙植保机、植保无人机、静电喷雾器喷施农药,减少农药用量。2021年,化肥用量比常规田块减肥27%以上,减药50%以上。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

 

所属农场作为核心建设区域,参与2016年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专项——江苏省太仓市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遵循农田面源污染治理“源头减量一生态拦截一循环利用”这一路线,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化肥减量工程、农药减量工程、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农田排水拦截净化工程、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河道拦截净化工程、养殖业污染减排工程。

 

 

稻麦秸秆增值利用循环农业模式

 

建设秸秆饲料厂、肥料厂,稻麦秸秆捆包发酵后制成高质量饲料,喂养生态湖羊,再将湖羊产生的粪便,制成沼渣、沼液,生产有机肥料,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中废弃物互为资源、循环利用。该模式的关键在于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应用,通过秸秆饲料化、肥料化,实现作物资源最大化利用。

 

 

 

 

大连棒棰岛海参发展有限公司

海参生态养殖

 

 
 

基本情况

 
 
 

 

大连棒棰岛海参发展公司位于辽宁省大连金普新区大李家街道城子村,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刺参原种保护、良种选育、苗种繁育、底播增殖等业务,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构筑起了刺参育繁推一体化的绿色发展模式。公司管理着国家级刺参原种场和刺参水产种质资源场,占地面积5.8万多平米,建设渔业科研码头1座。自有确权海域1.5万亩,其中,原种保护核心区5000亩,良种增殖区10000亩。陆上苗种繁育场1.5万立方水体,亲本保存池1000立方水体。公司旗下加工厂、养殖场、育苗场均通过了全球水产养殖联盟(GAA)的严格审核,成为全球首家获得4星BAP(最佳水产养殖规范)认证的海参企业。

 

 

 
 

主要做法

 
 
 

 

养殖水循环利用

 

为节约水资源,公司建设了30万立方水体的净水圈,使养殖用水得以循环利用。海水经无阀滤池过滤后进入育苗车间,用于育苗保苗。倒池换水时,排水进入到养殖尾水综合处理系统。在收集池内经物理过滤、絮凝沉淀、生物净化及紫外、臭氧杀菌消毒综合处理后,再排入净水圈。经过生态塘进一步生物净化后,循环利用,不排入外海。

 

 

节省消毒剂等投入品

 

海参育苗保苗生产中,经常受到其他微生物(杂菌)侵入,影响海参正常生长,甚至导致病害发生。传统育苗池通常是以水泥罩面,经海水长期侵蚀,水泥池壁会形成密集的孔洞,成为各种细菌滋生的温床。棒棰岛公司经过数年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利用玻璃钢裱糊池壁抑菌技术。玻璃钢池壁光滑耐腐蚀,可以有效控制杂菌侵入。这项技术的应用,节省了消毒剂的使用,尤其是发生病害时,避免了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药品等对生物以及水质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为养殖尾水经过滤处理后循环使用提供了水质保障。

 

 

苗种繁育场进行网箱室外保苗

 

公司把已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室外网箱刺参苗种规模化生态培育方法》和实用新型专利《一种池塘培育刺参幼苗的小网箱》等专利技术,无偿向养殖户公开,积极推广应用,改变了我国北方海域传统刺参育苗生产方式。在缩短生产周期的同时,提高了苗种的抗逆性和存活率。生态育苗环境效益显著。将刺参耳状幼体直接移入网箱室外保苗,不仅节省了供热、用电、用水等能耗,还减少了室内养殖尾水排放,避免了各类投入品污染海域。

 

 

良种增殖区进行底播增值

 

公司在良种增殖区一直采用底播增殖方式养殖海参,这是目前最接近野生的海参养殖方式。底播增殖是指在有岩礁、藻类丰富等条件适宜的海区内,采取投放亲参或大规格苗种等措施,增加刺参的生物资源量,提高刺参产量。底播方式兼具增殖和养殖效果,生态效益和养殖效益显著。由于水位深,水温低,自由觅食,海参生长速度较慢,但富集的营养物质较多,品质最好。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多年保护,原种保护核心区刺参种群数量由建场初期的25万头增至100多万头,为我国刺参良种研发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种源基础。近年来公司在相关海区还连续放流了海胆、海虾、牙鲆鱼等品种,养殖了牡蛎、海带,加之周边养殖户多品种养殖,使得生态农场相关海域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海洋生物资源量增加,形成了综合生态效益。

 

 

 

通化禾韵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蓝莓生态种植

 

 
 

基本情况

 
 
 

 

禾韵现代农业位于吉林省通化市通化县光华镇,聚焦蓝莓这一新兴产业,发展成集科研、种植、仓储、加工、贸易、休闲为一体的蓝莓全产业链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拥有作业、灌溉等配套设施齐备的6000亩蓝莓标准化种植基地。承担多项科技、生态农业项目,与吉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等建立了长期的全产业链技术合作,建立“蓝莓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蓝莓遗传育种与创新利用”两个省级科技创新实验室,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莓新品种“蓝星”“蓝韵”。

 

 

 
 

主要做法

 
 
 

 

配备标准化智能化设施

 

农场拥有建筑面积12400平方米储存能力12000吨、拥有节能型速冻、冷冻设备72台(套),可实现蓝莓盛果的分选、清洗、冷藏、速冻、包装、库存、转运等冷链物流全部功能的大型现代化仓储中心1座, 拥有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标准年加工能力4000吨、厂房5400平方米、精细加工设备共计121台(套),主要生产果汁、果干、果酱、果酒等传统蓝莓产品的精深加工基地1座;拥有年繁育能力400万株、组培车间1100平方米、温室冷棚80幢、仪器设备112台套、技术人员5名的良种繁育基地1个。拥有完善餐饮、住宿、培训、会议等休闲文旅接待设施,日接待能力300人次。

 

 

“沼果加”三位一体生态系统

 

公司在建设加工厂房的同时建设大型“沼果加”三位一体生态系统,该系统将产品深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果渣和废水排入大型沼气罐中,经过发酵后,将生成的沼液通过滴灌施入田间,这一模式有效解决了蓝莓加工废弃物,实现综合利用,年可处理加工废弃物5000吨。公司收储基地采取水循环利用模式,将收储基地冲洗蓝莓原料果的污水排入人工湿地,通过人工湿地净化后排入净水池中,再通过滴灌设施灌溉周围的蓝莓园,从而实现了水循环利用和零排放目标,项目区水质优良,达到国家饮用水Ⅱ类指标,该系统年处理废水5万吨。

 

 

畜禽粪污和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

 

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床面覆盖粉碎玉米秸秆+作业道铺设防草布等技术措施不断提高蓝莓种植的科技水平,杜绝农药、化肥使用。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流域内每年化肥使用量减少了331吨、农药9.9吨,利用畜禽粪污、玉米秸秆制作蓝莓专用发酵有机肥和粉碎玉米秸秆床面覆盖,每年用量3.6万吨。治理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从改造前的3.5%提高到8-12%。

 

 

成立禾韵蓝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联合周边从事蓝莓产业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成立禾韵蓝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联合体成员之间优化资源配置,互连互通,形成蓝莓产业上下游互为依托,互为借力,按照现代企业进行统一管理,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路径,通过保底分红的形式,农民以每亩地高于市场价300元流转入联合体,同时确保年分红款不低于1000元;通过返聘就业的形式,承包管护蓝莓基地管理,平均每户可管理10亩,管理费每年5000元,户均增收5万余元。

 

 

分支机构

走进国家级生态农场,铺就乡村生态振兴之路 (第9期)